散文诗《山乡野韵》组章
来源:作者:石可遇时间:2012-03-04热度:0次
坡上石屋
独门。无窗。像一位失明的老人。半蹲着,脸朝着远方。
这里,是否曾经是一片深厚的肥沃,孕育过四季收割不尽的丰硕?是否曾经有一池碧水,托着盛开的莲花,逍遥的鱼儿调皮到不可捉摸?蝶舞般的恋情,是否曾经在空中翻飞,让风放慢了脚步,甚至驻足观望不肯离去?
露湿的清晨,谁来敲门问安?
干裂的中午,谁来讨要一杯清凉?
温情的长夜,又是谁在这里相依相偎,互诉衷肠?
这一切,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一点退去了,还是被一场暴雨冲刷殆???
一位老人,半蹲在荒坡上,脸朝向远方。
最痛的哭没有泪水,最痴的望没有眼睛。
望夫石
站在这里很久了,已经分不清哪是你的衣冠,哪是你的发肤,那厚厚的青苔,可是感动了上苍,赐予你的披肩?
眺望已经很久了,眼前的云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可是,爱的距离是否已经缩短?
心里一直在想,今天,今天,就在今天。
然而,今天总是化作云烟,总是要等那数不尽的明天。就像那迎面吹来的风,来时仿佛些许缠绵,去时留下深深的伤寒。
卿卿我我的记忆一定是刻骨铭心,千万年过去了,刻骨铭心的事情是否还新鲜依然?
你是否还能认出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你是否还能辨别他温情脉脉的呼唤?
如果那一刻果真来临,我担心,你会不会轰然倒下,化作齑粉,或者,像泥一样瘫软。
间歇泉
为什么你的歌声总会停歇?为什么你的梦中总会哽咽?
你的心中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结?
唱,就唱个风吹残云,唱个旷世清明;梦,就梦个天昏地暗,梦个三世不醒。
然而你,适应了吞吞吐吐,话只能说到一半;习惯了战战兢兢,沉思总被搅乱。
不想人云亦云,所以常常被打断,
不想就此沉默,所以总想说坦言。
可谁知道,一句真话,说出来是如此的难。
上马石
从这里出发的,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是一位且行且吟的诗人,还是一位漫无目的的猎手?
很久了,再也记不得他容颜,只有他渐行渐远的背影依还在我清晰的记忆当中。
他去了哪里?他是否已经大获全胜,他是否已经著作等身,他是否已经擒获了载不下的虎狼?
上马的时候,他身手矫健,曾经踩痛了我的肩膀。
今日,他是否神采依然?
他不必回访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也不必再次走进大山,就像从我头顶滑落的岁月。
在他离我而去的时候,是否我也已经启程?
毕竟,我距离那个时刻已经十分遥远……
小径
山上的小径像草一样密集,也像草一样孱弱。
沿着小径,向上走,就会到达顶峰。
在山上,总是越宽的道就越平庸,越直的路就越乏味。
那些不起眼的小径,往往连缀了一串又一串的惊喜与尖叫,当然,它同时也布下了艰难和险恶。
信手拈来任何一条,就坚持走吧,每一条小径都有它独特的风景。
到达峰顶的人,眼下的风光几近相同。
说到一路的精彩,还得看出发时你选择了哪一条小径。
石头的对面
石头的对面是一阵风,一团空气,甚或什么也没有。
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和地上蹦蹦跳跳的昆虫,是石头的朋友。
但是它们没有石头的沉静。
沉静的石头心中燃烧着火焰。它站着,要么卧着,光滑的皮肤闪耀煜煜冷光。
只有一个面做支撑的石头,拥有十面,甚至更多的警惕,尽管它的周围和上方是虚无,是空旷。
石头并不惧怕天塌地陷,也不防备山崩海啸。
它等待融入一座山。
它站在那里,或卧在那里,不露声色,注视着对面。
在?;姆目瘴拗?,时刻准备回击,那些不期而至的温暖。
喊泉
如果渴了,你就喊一声吧。
喊一声,大山就会奉献一股甘甜,滋润你干裂的唇舌。
如果热了,你就喊一声吧。
喊一声,大山就会恩赐一阵清凉,抚慰你痒痛的肌肤。
貌似呆滞的大山心里储满了灵性,坚硬的石头也拥有细腻的柔情。
如果有什么喜悦,你就喊出来吧。
喊出来大山就会听见,就会涌出汩汩的欢愉,与你同饮,与你同醉。
如果有什么惆怅,你就喊出来吧。
喊出来石头就会回应,就会流出绵绵的心酸,与你共怜,与你共勉。
我们,是大山的我们,大山,是我们的大山。
如果有什么心事,你就喊出来,大声喊出来。
无论是喜是忧,大山都会帮你承担。
姊妹松
是一母所生,还是患难相遇?
就在这巨石紧锁的苦难里,相扶相持地站着。
只有一抷黑土,竟容纳了两个生命,根与根相绕,枝与枝相缠?她们已经在这里站立了千年。
千年里,谁为谁遮挡了雨雪?谁为谁擎起了风雷?
曾经有谁为谁做过嫁衣?到底是谁为谁不弃不离?
早已是子孙满堂了,却还是相偎相依。
有一种相知叫默契。
纵使再过千年,相信她们仍将坚持共同的甘苦。不喜不悲,无怨无悔。
无数的眼睛看见了她们的风采,可谁能告诉我,
哪个是姊?哪个是妹?
双乳峰
一定是先有了大山,才有了生命。
一定是先有了汁液,才有了亲情。
你可以听不见汩汩流淌的声音,你却不能听不见摇篮里咿咿呀呀的学语;你可以看不见纯净洁白的颜色,你却不能看不见没齿不忘感恩的泪珠。
是谁让你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是谁让你支撑起强壮的筋骨?
母亲走了。她的音容汇入了山体嶙峋嵯峨的沧桑,她的身体渗入了泥土博大深厚的安谧。
然而,依然牵挂着的是她千千万万的儿女,于是留下这双峰峦。
时刻准备哺育,饥饿归来的你。
鬼见愁
这条路被撕扯、摔打、扭曲、折叠过无数次了。
看她面目全非的样子,你一定认为美貌只是一个传说。
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把她抛在身后。
然而她对你是如此迷恋,为了亲昵你的脚掌,她咬住了你的鞋子,或者把你的脚踝扭痛。她希望你四肢并用,让你的双手牢牢抓住她身体的某个部位。最令她得意的,莫过于你扑倒下来,嘴唇亲吻她的胴体,一下,两下,直至你头破血流。
所有的这一切伎俩,无非是让你回到原点,否则,你就留在她的身边,与她永远相伴相守。
只有走过去的人,才能知道她的另一个名字:莫回头!
爬山虎
生命的第一步就是爬。
向上是爬,向下也是爬,前后左右,每跨越一步都是爬。
只要是有土的地方,哪怕只是一条石缝,哪怕土质贫瘠稀薄,你都能扎下长长的根须,踏下坚实的脚印。
光秃秃的石壁须要勇气去攀援,伸出你温柔的触角,抚慰大山流血的伤口;展开你浓稠的绿意,掩遮大山荒凉的疤。
多少次站起来的欲望,怎奈那风雨骄狂。
多少个跳跃的梦想,如何能摆脱肆意的践踏。
招摇的风光属于那些高高的树冠,啧啧的赞叹沉醉着娇艳的鲜花。
你只知道用自己的赤诚拥抱大山,在无垠的寂寞中,缓缓地爬。
八月
大山把这个季节均匀地摊开,使得你在山脚下的守候与山巅上的眺望一样焦躁不安。
假如有一片阴凉,你应该感谢那树,是它为你扛起了灼热的炙烤。
山的脊梁因为阳光的厚重变得发白,远远看去是一大片痛的感觉。
铜墙铁壁般的绿色已经被星星点点的红和黄瓦解,但距离收获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此时,你不需要一味地等待。
你可以编织一个漏洞百出的笼子,让它滴水不漏地盛装下山乡的欢乐,只要你能诱捕到一只蝈蝈。
山涧中河流舒缓悠长,它漫不经心的步履中透出一眼即可望穿的慵懒。
一些鱼和虾喜欢跃出水面,挤眉弄眼,像是要对大山说点什么……
卧牛山
一头老牛,再也不肯睁开眼睛。
在它身旁生长着肥美的芳草,亦浓亦淡的清香是否飘入了它的梦中?
身后是它背负犁铧走过的田野,那里曾经贫瘠,也曾经肥沃,眼下茂密的庄稼连绵万顷碧波。
“哞——”一曲敦厚质朴的鸣唱,没有让它成为明星,却多少次感动了村庄,小路,夕阳和炊烟,以及那个饱含深情的河湾。
该回家的收成都驮进仓里了吗?
羸弱的阡陌上洒满它深深浅浅的蹄印,每一个都佐证了曾经的汗水。
它很想做一次悠闲的散步,去轻松一下那些肌肉绷紧的季节,然而,它倒下了。
一头牛,老了,卧成了一座山。
鱼化石
犀利的背鳍轻轻一划,阴阳两界就割裂得十分明了。
本来是一汪生机勃勃的水呵。
柔情万种的水花,如何冷凝成了石头?至爱如深的汪洋,怎样聚集起来连绵的山峦?
我知道你来自于亿万年前的一个点,却不知道你要去向哪里,空间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
这里是你的归宿,还是一个驿站?
水之流畅依然,在你动态的姿势里花花作响。
石之坚硬如此顿挫,真实的寂静没有留下丝毫松动。
难道所为的永恒,都必须是固化的生冷;而鲜活的生动,注定了就在一个瞬间?……
舍命崖
刀削斧劈。
曾经的热情此刻已是岩石般的冷漠,沿着垂直的目光沉落下去。
生与死,就是崖顶到谷底的距离。
尽管有鹰或者它的同类,可以从谷底腾空而起,但是排除了其它的生命,也不包括灵魂。
跌下去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山谷中回响起一首挽歌,凄凄惨惨,令人悲伤,令人扼腕。而跳下去则是一种飞翔,一种爱与恨的诀别,山谷会寂静异常,想知道你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
跳下去需要勇气。为什么有勇气从这里跳下,却没有勇气从这里回首?
绝了。绝了。一切都绝了。你的眼里是一片生冷的石壁。
可是为什么,在你即将落下的时候,坚硬的顽石上甩出了长长的藤蔓,它们如此柔软,如此绵长。它们究竟是谁,
死不瞑目的牵挂?
本土
那是一片深厚的情。
握一握,你可感知小草绒绒的柔软,嗅一嗅,你能闻到松柏浓浓的芳香。
山里人不喜欢种植幻想,他们总是散播一些实实在在的种子,然后施以辛劳和汗水,等待亦欠亦丰的收成。
他们知道这是大山的心血凝成的颗粒,是石头的精华结成的粉末。因此,他们像尊重大山一样尊重脚下的土地,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是从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土地是爹,土地是娘。
敌寇入侵时,他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这片褐色的尊严。
离家的时刻,他们会抓一把塞进行囊,这样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肩上都背着故乡……
一滴泉
一滴。就一滴。永远只有一滴。
那一滴水穿越了千万年的时空,轻轻飘落在我的眼前。
一滴水,滋润了多少旅人干裂的梦幻,拯救了多少饥渴奔走的生命。
在这一滴水的周围,繁茂着方圆几十里的树木花草,过往着行色匆匆的农夫牧人和牛羊。在你叮咚的音乐之外,我听到的是万顷松涛的摇响和无数生灵悠长的回音。
一滴水落下来,亿万滴水落下来,生冷坚硬的石头被软化成施舍爱心的钵。
然而,你却不是为了印证水滴石穿的传奇,也从来没有祈求喷涌而出的回报。
只是一滴普普通通的水,就像我所认识的,如狂涛巨浪中之一滴,如浩淼无边中之一滴。
一滴水。滴在大山的苍翠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