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电报滴滴答
王国甫
每每听到歌曲《战马》中“马蹄哒哒哒......”激情、欢快的歌声时,我总把它听成“电报滴滴答......”,瞬间,就会把我拉回到多年前在野外分队当报务员的岁月。
说到电报,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说到《永不消失的电波》,50岁左右的中年人都会说,那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了解电报,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工作后,电报竟然与我有了分不开又割不断的情缘。
在尚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里,电报是通讯业界的“高大上”,但那时说的“高大上”与现今说的“高大上”完全不是一回事?!案摺笔欠⒌绫矍?,动辄一个字就要几块钱,“大”是若非遇到急难险要的大事,不敢轻易动发个电报的念头,“上”是说至少要上县里到邮电局才能发电报。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贵州,就算痛下决心要发个电报,也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县城。可想而知,那时要发个电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而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地质队员要长年穿梭在野外深山老林里开展工作。当年“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看家基本靠狗......”是野外地质生活的真实写照??沟刂士辈榈目笄蠖嗍煌ü罚龅秸铱竽烟饽媚蟛蛔?,就要把钻机停了,工作摆起,派人匆匆赶几个小时的山路到县城邮电局去打长途电话,可往往是早晨挂起到晚上都接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在县城住一晚,次日赶班车回队部汇报请示,一来一回要耽误好多天的时间。偶尔也会有乡村邮递员送来“父病危速归”的电报,可赶回家时,老父亲的坟头都长起草了的情况。山里山外想联系,想交流,可是哪有条件呀。
1979年,省地矿局获得一批部队淘汰下来军用转民用的“小八一”电台,这给地质队搭建沟通联系桥梁带来新曙光。旋即局里成立通讯科,为各地勘单位培训报务员,各单位组建报务室,大的分队设立电台,牛刀小试,犹如及时雨倍受欢迎。1980年下半年,局通讯科扩大电台覆盖范围,壮大报务员队伍,举办第二期报务员培训班,我有幸忝列其中。
近半年培训结束回队之时,恰是单位组建二分队之际,刚刚学成就有大展拳脚的机会,我激情澎湃,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地带着电台乘坐单位“老乌鸦”大货车,两头不见太阳从遵义出发到达务川县城郊杨村转运站。整整一天车坐得晕头转向的我,刚以为目的地终于到了的时候,杨村转运站的人告诉我,你要去的二分队还没有通公路,在转运站休息一晚,明早送你去。第二天,披着朝霞再出发,三位党员民工背着三大箱电台设备,我挑着行李,从务川县城跋涉5个多小时山路,到达二分队所在地务川县金竹镇欧子水村。二分队即将在这里打响一场为国家寻找急需矿种汞矿的战斗。
电台的到来,受到来打前站分队领导的极度欢迎,帮我布置报房兼宿舍,搬行李,架天线,乡村没通电,分队领导就挥动双臂手摇发电机为发报机蓄电池充电。我赶忙将发报机连上天线,插上电键,校对频率,发出呼叫信号,数百公里的距离如同面对面似的,队部报务员立马回应收到呼叫,信号很好。我扭脸给分队领导说,电台已建好,可以与队部、其他分队正常联系了。稍顿,分队领导要求我发电报,向队部汇报我们二分队组建工作有序开展,工棚搭建基本完工,后续人马可以如期前来。电报发出,队部秒回:同志们辛苦了,向同志们表示慰问,祝大家工作顺利!我们尽快安排大队人马出发奔赴一线。
见联系如此便捷,分队领导满面笑容走出报房,手作喇叭状吆喝:我们分队有电台了,队部领导发来电报慰问同志们,大队人马很快就要来了,分队马上就要热闹起来了。山谷回应,吆喝声久久不息。
打前站的人们纷纷放下手里活计,走出工棚,围拢来观瞻电台这个只有在电影里看到过的稀罕物件,边看边给分队领导开玩笑,大家看呀领导的眼都笑成豌豆角了。
自此,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左右沟通、相互交流也就成了电报滴滴答一瞬间的事,极大地提高了找矿工作效率和相互了解。
有一次,钻机钻进到一定深度,突然发现地层意外出现新变化,地质技术人员周边地表跑了一圈又一圈,对着图纸推敲一遍又一遍,继续打下去还是停钻终孔,仍然拿不定主意。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提议我们分队不是有电台吗,不妨把情况向上汇报,请队部专家们拿拿脉。一语提醒梦中人,对呀我们已经鸟枪换大炮了,可以发电报请示呀。
长长的电文全是专业术语,弄得非地质专业的我一头雾水。翻译电文几乎查遍了整个电码本,找了汉字找英文,找了英文找希腊文,半个小时后终于翻译完毕。其实,平时我也很注重背电码,千字左右汉字加常用英文字母的电文,一般翻译成电码也就几分钟的事,这次给我很大触动,看来背电码还要下大力气。
“滴滴答,滴滴滴答.......”电文发完,我又特别嘱托队部报务员:请转告队部专家尽快回复,分队地质上在我这等着呢。
两个小时过后,队部回电:经大队专家组综合分析,该钻孔应该继续打下去,预估可能会很快打过新发现地层,回归正常层位。即使打下去不能回归正常,对我们重新认识该矿区地层变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希望大家要有信心。
专家的及时指导,该钻孔最终打出了20多米厚度的好矿。如同医院远程诊疗一般,有了电台这个顺风耳,及时传达队部专家火眼金睛的研判,地质队员们找矿的劲头更足了。
还有一次大清早,分队领导发现有位老职工死在了自己的床上,昨天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一觉睡下咋就突然去世了,马上向大队领导报告。可是我们的联络时间已过,正是大队与务川县另一个分队的联络时间,恰好此前我们知道有位队领导就在这个分队,且这个分队所在地距去世职工的务川老家很近,不如先向这位队领导报告,顺便请这个分队派人通知家属。我的建议得到分队领导同意后,立即启动应急插叫程序,大队报务室闻讯,当即让出联络通道,我们得以直接向队领导做了紧急汇报。
中午时分,队领导、去世职工家属赶到二分队,共同分析死亡原因,商议善后事宜。正在帮忙搭建灵棚的当地老乡甚为不解,悄悄询问熟悉的分队职工,你们咋通知的?动作这么快领导、家属就来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有电台可以发电报,你说快不快。
地质队有电台可以发电报,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有位老乡找到分队领导说,家里老人病危,临终前就想再看一眼在外当兵的孙子,请求帮忙给他儿子发个电报叫他赶紧回来再见爷爷一面。
分队领导菩萨心肠找到我,让我帮这位老乡给他儿子发封电报。我十分无奈地真情相告,我们这电台是内部电台,只能给省地矿系统内部单位的电台联络,无法与地方电台联系,更何况还是部队。无论怎么解释,老乡就认定我不愿帮忙,甚至说大不了给我钱等等很多难听的话。一直过了很久,这位老乡只要见到我总是骂骂咧咧的,我也只有好言相劝,实属无奈,大家相互多些理解吧。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地质队电台给工作联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许困惑。公务电台原本只能用于公务联系,但有时候家住队部的职工家里有急事也会找到单位,请求电报联系野外分队家人,单位领导左右为难之余,常?;岫?,仁慈之念,法外开恩予以方便。
随着时光更迭,社会进步,之后大队报务室“小八一”电台换成了大功率单边带电台,可以直接喊话,再后来有了手机,联系更为便捷。地质队配备的电台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还给当地无线电管理职能部门,不再使用。
尽管几十年过去了,通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依然难以忘却与“电报滴滴答”相伴的日子。几次搬家也未舍丢弃曾经发电报用过的电键,时常拿出来擦拭一番,端详半天。
电键两极,一极连着希望,一极带着牵挂,碰撞瞬间发出的“滴答,滴滴答......”摩尔斯符号,将承载的希望与牵挂送往远方。
而今,地质电报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它所承载的内涵却被更为先进的手机、微信、视屏连线等等所替代。
夕阳西斜?,春意盎然。小区广场上又传来《战马》“马蹄哒哒哒......”的歌声,而我越听越觉得还是像在唱“电报滴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