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新茶嫩茶微信号同城约会免费平台 _24小时空降可约平台客服电话_全国空降高端模特预约_包小妹私人电话号码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打井

来源:作者:张克迪时间:2025-08-04热度:0


 

   1988年,时任淄博市委书记王怀远的桌上摆着一封群众来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是博山区石匣村的村民,石匣村作为淄博地区的重要革命据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我们村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基础设施差,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今年大旱,连吃水都成了难题,希望党委政府能帮我们解决吃水问题?!甭淇钍鞘淮迦宕迕?。

 

  面对老区人民的请求,王书记心中沉甸甸的,时任市长也深感愧疚,这份压在心底多年的债,是时候偿还了。市委市政府迅速决策,脱贫计划随即展开,找水、修路、通电……一张新的建设蓝图徐徐铺开。

 

  几天后,这封信被转交到八〇一队队长王善煜手中。根据省政府指示,他迅速派出专家组前往石匣村,调查并解决打井吃水问题。八〇一队全称是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主业是寻找地下水,队里有奚德荫、荆云龙、李祥芝、刘继英、王善煜、赵志玉、邵卓等一批吃苦耐劳、专业功底扎实的地质专家,为山东水资源的探寻和利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济南保泉供水、青岛大沽河水源地、济南长孝水源地、淄博大武水源地的勘探,都为山东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刚改革开放,经济条件还很艰苦,找水打井通常是政府出大头,地质部门出技术,当地或受益者出小头,以“三结合”的形式出资。

 

  第二天,由刘继英、杨永枝组成的地质调查组在春寒料峭中从济南出发,前往淄博石匣村,我也有幸成为小组中的一员。下午抵达淄川后,我们开始上山。山路狭窄崎岖,途中还经过几座窄桥。到达村口时,吉普车停了下来,只见几个村民在山涧沟旁忙碌着,走近一看,他们正在打水。一个小女孩在深深的山沟里,用缸子把小水洼里的水舀进桶里,再用绳子拉上来,这浑浊的水便是村民的生活用水,打满一桶水竟需要十分钟。

 

   石匣村依山而建,山上松柏葱郁,怪石嶙峋,青石板路狭窄古朴,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村委们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时,为首的村支书姓孟,五十岁左右,有着山里人壮实的身板,他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用当地方言欢迎我们。道路两旁站满了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留意到,村里老人和孩子居多,年轻人却很少。

 

  来到一间大屋前,屋子高十几米,宽也有十几米,全部用青石垒成,墙厚近一米。这祖屋原是地主老宅,冬暖夏凉,走进屋内仿佛进入了地窖。偌大的屋子仅在上方开了一扇小窗通风,既能保暖又能保证安全。如今这里已成为石匣村的大队部,村干部都齐聚于此,欢迎我们这些来自省城的“专家”。

 

  翌日清晨,我们登上石匣村的峰顶,只见周围群山环抱,犹如一片山的海洋。刘继英工程师介绍说,我们脚下的山区叫鲁中丘陵,是亿万年前地球地表活动形成的。地表板块运动挤压形成了山脊、沟壑和平原,石匣村的怪石嶙峋便是地表运动的结果。石块在挤压下发生突起、断裂、摩擦,形成的裂缝叫做断层。大气降水多年渗入地下,形成径流或暗河。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大的断层,根据它的走向和角度确定打井的位置,垂直钻进几百米,与地下构造相贯通,再将地下水抽到地表,这就是打井的目的。古人选庙址、房址、坟址讲究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寻找地质构造和断层。我们今天上山找断层,先打听哪有古庙古坟就比较容易找到,古人其实很有智慧。

 

  于是,我跟着几个“风水先生”沿着山路走了十几里,来到村南断裂带前。眼前这些乱石仿佛一支支部队埋伏在山上??拐绞?,日本鬼子以为这里有大量八路军伏兵,进攻淄博时只敢白天来扫荡,晚上便退回据点,不敢进入这怪石阵半步。解放战争时期,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这片山区是重要战场。

   经过实地勘察,井位定在了村里场院内,道路桥梁由村镇负责加宽加固,施工用水由三部拖拉机往山上运送,电力不足则由八〇一队带柴油发电机解决?!叭ㄒ黄健保ㄋ⒌?、路通,场地平整)落实之后,地质设计图也绘制出来了,设计孔深350米,开孔500毫米,终孔219毫米,并且对相关地层钻进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指派一台SPJ300型钻机进场施工?;ふ磐跏且晃痪榉岣坏睦匣?,带领着二十几个干劲十足的工人,他们吃苦耐劳,善打硬仗。外人讲地质队员有一句顺口溜:“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钻探的?!庇纱丝杉笔笨碧教跫募杩喑潭?。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大庆铁人提出的口号,也是国企的行为准则。随着近二十台车辆浩浩荡荡驶向石匣村,十几吨的辎重考验着加固土桥的质量。进村的车刚过去,桥就塌了,所幸有惊无险。

 

  车辆挤满了村道,村民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鸡蛋、大饼往工人手里塞。这感人的鱼水情,仿佛是几十年前人民军队路过村庄场景的重现。历史的车轮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只是角色发生了转变,进城的子女又回来反哺他们的母亲了!接近场地时,由于陡坡车辆上不去,只好卸车,将几吨重的钻机拆开抬上去,几百米的钻杆也拉上去。经过三天的安装,11.5米高的钻铁塔耸立在山村土地之上,塔上一面红旗迎风飘扬。随着鞭炮响起,直径500毫米的钻头缓缓钻进岩层。75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寂静的深山仿佛又有了新的生机。

 

  村民们光着膀子将几百斤重的水泥电杆从山下抬到钻井工地。场院的树下,几位老人悄悄地垒出一间小屋,供起土地牌位,烧起香来。他们烧香祈福的虔诚模样,让我感到沉甸甸的压力。按照设计,先穿过土层至完整基岩,下入钢管,再在钢管外用逆止阀注水泥止水,然后换325毫米口径钻具及钢沙对岩体进行钻探,将十余米钻具内的岩心扭断提出孔外,重复钻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已经是最先进可靠的技术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夜晚,钻机的轰鸣和敲击岩芯的声音传得很远。仅凭这些声音,钻机的张机长就能判断出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岩石硬度、岩芯采取率以及钢砂投放量。这样有责任心又有技术的机长,让人十分放心。随着钻孔深度超过二百米,供水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尽管每天三台拖拉机昼夜不停地拉水,但由于马力小,每天也只能拉三十几方水。钻孔不漏水时还勉强够用,可现在钻孔漏水了,水就不够用了。钻进没有水可不行,渐渐地出现了等水停钻的情况。政府又增加了两台拉水车,可依旧是白天干活,晚上等水。旱情不断加重,原来山下的供水点也开始出现排队现象。市政府送来了慰问品,望着满桌的鱼肉面粉,大家却更加着急,因为我们急需的是施工用水。钻探岩芯整齐地排列在地上,地层已开始发生变化,断裂处出现了方解石,这表明已接近含水层,但地下水流动不畅,还不够丰富。地下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接近区域水位。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这时钻机却因为没水停了下来。孟书记蹲在岩芯上,夹灭烟头,搬起供水泵,叫人拿上供水带,来到他家,打开一个神秘的地窖口。原来下面藏着一个水池。山区居民历代缺水,为了应对旱情,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下修个池子,大约能存十几方水。平时下雨时将水流入地下贮存起来,以防干旱。今年大旱,这可是村民的保命水。如今,村书记带头将家里的救命水抽出来,送到钻井供水池里。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把自家的水抽到供水池中。每家十几方水,百十户的村庄,把自己的吃水都供给了水池。钻机又欢快地转动起来。可几天后,水池又快见底了,但岩芯显示发育不够,还需要继续加深。是?;故羌岢郑颐窍萑肓肆侥训木车?。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隐隐约听到了隆隆雷声。

 

  临近傍晚,阵阵山风吹来乌云,闪电划破天空,村高音喇叭传出书记的声音:“全体村民注意,拿出工具,到山上引水!上山引水!”这声音如同吹响了冲锋号,全体村民纷纷出动,一场盛大的“山地泼水节”就此上演。突如其来的大雨倾盆而下,黑云像黑色的幕布压下来,闪电如利剑划过天空,大雨像是打翻了水盆,倾泻而下,雷声如战鼓在山谷中滚动。村民们对大山了如指掌,不用指挥,该疏通的疏通,该堵塞的堵塞,浑浊的雨水夹着碎石涌入水池。人借天威,天助人势,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满山的人群。苍天不负有心人,这场及时雨终于来了。大雨过后,一切恢复平静,望着满满一池水,目睹了这激动人心的景象,我们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我们中间涌动,而钻塔就像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终于,破碎的岩石被取了上来,上面刻满了被水侵蚀的痕迹。近300米的井深,有这么几米的含水层就足够了!但我们还要继续钻进二十米,为的是穿透含水层,保证孔内沉淀少且水质干净。经过测试孔斜,符合条件,合格。

 

  经过近三个月的施工,承载着近几百年期盼的这一刻终于来临。当扬程200米、水量20方的潜水泵下入钻孔中,一股清泉涌出地面,现场顿时沸腾了,鞭炮齐鸣。大家争相品尝这甘甜的地下水,调皮的孩子们跑到水下嬉戏。市领导拉着我们的手,村民们也拉着我们的手,这一刻,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前来磕头,感动地说:“我的儿子能娶上媳妇了。”原来,石匣村这二十多年来只有嫁出去的姑娘,没有娶进村的媳妇。年轻人都下山了,谁愿意留在这又穷又缺水的山村呢?但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上自来水后,就和城里人一样,拧开水管就能喝到水。这种幸福是城里人难以体会的。

 

一位穿红衣服的女孩格外显眼,我认出她就是那个在深坑舀水的小姑娘,她手中接水的茶缸,正是当初舀水的杯子,相信她也会和村庄的变化一样,前程似锦。经过72小时连续抽水,水位稳定,水量为每小时20立方米。经取样化验,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至此,石匣村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又见孟书记陪着几位领导走了过来,介绍中我了解到,其中一位是相邻县临朐县的政协主席。他那里有个太平镇,二千多户人家,在镇东南西北打了四口井,都没出水。他们期待着我们去勘察找水。我知道,新的任务又开始了……

 

近四十年过去了,石匣村的打井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那里的乡亲们现在怎么样了呢?想必一定通了电,修通了公路,石匣子肯定已经是山清水秀的富裕山村了。

 

 以此文献给默默奉献的地质工作者,以及为扶贫工作无私付出的老区山区人民。

 

(作者为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退休职工 

 

初审:张琨

复审:王晶

终审:张世奇

 

上一篇:从铁锅边的念想,到孩子护雁蛋

下一篇:没有了